昨天,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2015年深圳市
电梯维保质量监督抽查结果:不合格的电梯628台,合格率为93.8%,较2014年上升3.5个百分点。市市场监管局委托深圳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研究院对全市电梯
维保单位进行维保质量监督抽查:共抽查在用电梯10071台,抽查结论为合格的电梯9443台,不合格的电梯628台。(12月1日 《深圳特区报》)
由于电梯存在问题,造成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并不少见。应该说,深圳市开展的电梯维保质量监督抽查,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。通过监督抽查,可以及时发现不合格电梯,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,避免电梯带来安全隐患。在屡屡发生的电梯悲剧面前,应该认真反思,做到防患于未然,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。
不过,通过报道来看,深圳市开展的监督抽查行动,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,并没有覆盖所有的电梯,也没有形成监督抽查常态。短时间的监督抽查行动过后,则意味着电梯仍然处于之前监管乏力的状态。毕竟,监督抽查活动是一场“运动战”,并不是一场“持久战”。假如不能长期坚持下去,就可能还会存在“漏网之鱼”,电梯安全隐患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。况且,监督抽查活动并没有覆盖电梯的日后监管和维护,电梯运行中依然潜藏了故障和危险。
应该说,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。在现实中,一旦出现电梯安全引发的问题和事故,往往都会引发相关部门的关注,并咋短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,进行补正和完善。在外部舆论压力下,职能部门能够积极行动,强化监管职责,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和作用。但是,伴随安全事件的影响力下降,某些职能部门的职责意识也会逐渐淡化,一旦稍有松懈,安全事故就可能再次发生。
不合格电梯的存在,电梯安全事故的频发,表明电梯故障并非一次排查检修后,就能够“终身免疫”。监管的缺失,导致电梯生产流程和环节存在不过关的隐忧,电梯每天都在运转、消耗,则必然会让电梯安全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。基于此,确保电梯安全,关键还是要打一场“持久战”,而不能停留在“一阵风”式的整治行动上。因此,抽查、检修电梯应该成为职能部门和机构的日常工作,对于怠于检修、检修不力等情形,要给予问责处理。
面对电梯安全问题,需要时刻紧绷安全弦,克服懈思维和想法。在生命健康安全面前,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,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负责,以身作则。从这个方面而言,深圳市的电梯监督抽查行动开了好头,但应该形成一种新的常态,真正让问题电梯无处遁形。
注明: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,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!
(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。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。)